学术动态
你的位置: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动态

冯象 | 雇佣制下的创新与造假——兼答钱学森之问

发布者:法学院发布时间:2019-04-19 浏览次数:0

      2019年4月19日19:00,华东师范大学知名学者讲座系列“雇佣制下的创新与造假---兼答钱学森之问”讲座在闵行校区法学院楼408教室圆满举行。


 
      本场讲座主讲人为清华大学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冯象先生。本场讲座的主持人为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田雷教授。我院常务副院长吴泽勇教授、紫江青年学者于浩研究员以及来自沪上多所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该讲座。

      讲座开始前,田雷教授向大家简单介绍了冯象教授,并对冯象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
 
 
      讲座正式开始,冯象教授首先介绍了讲座的背景,即中美贸易战,对WTO施压要求改变贸易规则,中国近两年来经济压力大。在此背景下,冯教授切入他的讲题,即雇佣关系在大学内的渗透。在讲座中,冯象教授提到:美国大学生叫老师叫“老板”,但实质上两者并没有雇佣关系,后来甚至学生兴起权利保护运动。回国服务以来就感触很深,因为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但中国不是,而中国学生也开始叫老师“老板”,对科研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冯教授指出,邓稼先先生的团队不会出现矛盾,因为是为公为先、为己为后的。而杨振宁会发生矛盾是因为,他们是为己的,并不是纯粹的为公,这就和今天资本的逻辑是一样的。在雇佣制度下996有什么奇怪的?老板不能定义雇员的幸福吗?只不过是按照它的逻辑而已。

      任何科研的研究,就学术论学术、就科学论科学,是没有什么标准判断的,是很难用任何一种制度量化的。科研是一种说不清楚的探索,能不能出成果是不一定的。真正的科学探索是无法事先知道会怎样,既然如此,理想的科研环境是,通过招一批有共同的读书兴趣的人在一起,由他们自己去做,不管做得成做不成。爱因斯坦也是如此,完全靠对宇宙的敬畏、探索的兴趣驱动的。雇佣制的驱动对爱因斯坦不起作用。真正的团队最好是像邓稼先的团队那样,不是产权意识,而是团队意识。中国航天仍然保留这这种意识,所有前辈必须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后辈。

      讲座最后,冯象教授指出:真正的科研,是一个团队集合在一起,为了一个更高的理想出发。这也是法律无法做到的,法律的规制是有限的,是一道防线,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法律无法给它这个动力,这必须要内心对理想的追求才能做到。法制只能在边界进行规制,但它在很多地方是没用的。

      主讲结束后,田雷教授对讲座内容做了简要的总结与评议,来自各个不同学校的历史学系,哲学系,法学院学子也积极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与冯象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冯象教授也耐心地对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最后,吴泽勇教授代表法学院向冯象教授赠送了法学院的特色文创纪念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邮编:200241 电话:021-54344588 传真:021-54344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