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9日下午,我院任海涛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以“新中国教育法学的发展历程及学科特征”为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晨晖学者雷槟硕老师主持,20余所兄弟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师生共计200余人参与了本次线上讲座。
讲座伊始,主持人雷槟硕老师向参会师生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任海涛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近年来在学术研究、参与立法、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均取得了众多瞩目成果。
本次讲座,任海涛教授围绕新中国教育法学发展史及特点、中国教育法学的特征、中国教育法学地域分布及代表人物、中国教育法学未来的前进方向、教育法学研究方法这五个方面展开了讲解。
首先,任海涛教授指出,教育法学的研究从翻译外国著作开始,发展时间和经济法学同步,且高端专业人才培养早于环境法学。但出于多种原因,教育法学发展速度慢于前两者。在教育法学学科的突出特征上,任海涛教授将其总结为“实践性”和“领域性”。从教育法学的发展、研究的动因上看,教育法多数立法成果及学术研究的起步依赖于国家的教育政策以及教育部门的推动;而从典型案例中看,教育法与宪法、民法、行政法、商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多个法律学科都有交融的部分。
随后,任海涛教授以现今教育法学研究代表学者及其地域分布为切入点,对当今的教育法学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为推动教育法学发展、传承优秀传统,任教授采访了多位深耕教育法学的知名学者,向参会师生讲授了诸位教育法学前辈(如劳凯声教授、张维平教授、秦惠民教授、孙绵涛教授、谭晓玉教授等)身上的优秀学术精神。任教授指出,中青年学者要像前辈们一样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持续探索、勇于创新。教育法学先辈们殚精竭虑开拓前路,我们应当以现有知识为基础,努力推动教育法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谈到教育法学的未来发展,任海涛教授结合自身研究体会和目前国内教育法学研究的现实条件,提出了诸多新颖构想。任海涛教授指出,新时代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和家庭将大量财富、精力投入到教育领域;在这种背景下,教育法学有着丰富的实践需求。随后,任教授分享了自身对教育法学发展的学科布局、创新思路的构思。他表示,教育法学的研究要善于贯彻体系化思维,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经此将一个特定问题研究透彻,并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概念术语、研究方法。任海涛教授创造性地将“衡平法”理念引入教育法研究领域,例如“平衡对欺凌者的惩罚与保护的关系、平衡学校惩戒权与学生权利保护的关系、平衡司法介入与高校自治的关系”等。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踊跃向任海涛教授提问,阐述了自己在学习、研究时遇到的难题,并得到任海涛教授耐心细致的解答。其中,有同学提出怎样看待“我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过多官方文件,导致各规定之间出现矛盾冲突,使得各种教育活动的落实效率出现折损”这一问题。对此,任海涛教授表示这是地方教育立法体系化不足导致的,应当从“地方教育立法体系化”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他继续解释说:“教育法需要用体系性思维去研究,你说的这种现象是对教育立法资源的浪费,产生了不佳的实践效果。现在我们研究‘教育法典’问题,就是要将教育法进行体系化的梳理,避免立法的杂乱与冲突。欢迎更多的老师和同学们参与到‘教育法体系化与法典化’的研究中来!”
讲座接近尾声,许多同学仍意犹未尽,在主持人雷槟硕老师的倡议下,大家打开摄像头进行合影留念。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